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我们与恶的距离剧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我们与恶的距离剧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豆瓣9.3分,《我们与恶的距离》为何成为“限制级”神作?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9.4,又创下了台湾片的新高,这部电视剧能火原因在于它敢揭露社会黑暗一面的现状,而且它取自真实的社会题材,讲到了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枪杀案凶手给他的家人带来的影响;给为犯罪凶手辩护的律师;弟弟精神分裂症姐姐的无助,这几个故事让我们反思当今的社会,怎么样才是好人?
贾静雯饰演的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因为一场枪杀案她的孩子成了受害者,失去孩子的他整天沉浸在悲痛中,用工作来麻痹自己。后来丈夫的出轨更加让她崩溃,对婚姻更加失去了信息。她的大女儿也跟她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生活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
作为当时枪杀案的凶手李晓明给父母带来了无线的痛苦,他们不止要面对儿子要判刑的痛苦,还要面对那些因为枪杀案去世的家人们。他们的责骂声让李晓明的父母在这座城市活不下去,妹妹也改名换姓。李晓明也一直逃避见父母,不肯告诉他们原因。
给犯罪凶手辩护的律师也顶着巨大的压力,别人骂他是帮凶,骂他没良心。更是因为这件事被人泼了粪便。其实他也是想了解凶手杀人的动力,因为在这现实的社会更加也不会有人帮他们。一个杀人凶手给他人带来了痛苦,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痛苦,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减少这样类似事件的发生。
而在另外一个家庭里,弟弟因为拍电影的失败,整个人变得奇奇怪怪,甚至绑架幼儿园的孩子,把整个事情搞得很严重。后来被强制送进了精神病院,被确诊为精神分裂。姐姐即将结婚,但是因为弟弟的病怕男方家人介意,姐姐又该如何?
在当今的社会总有阴暗的一面,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我们与恶的距离》向我们揭示了这种现象。这部电视剧虽然只有10集,但是特别的火,我们期待它的更新。
加害者的心理、受害者的心理、加害者与受害者家属的心理……当发生伤害案的时候,这个社会到底有没有人在真正关心这些?那些积攒起来的、强大的恨意,那些身在这些恨意之中的人,如何能得到救赎?当台湾已然在探讨这些深刻议题的时候,大陆的电视剧,又在做些什么……
《我们与恶的距离》终于被引进来了,这部片子能达到9.5的豆瓣评分,也是有道理的。
贾静雯、温升豪、吴慷仁主演,剧集围绕无差别杀人案件展开。除了题材、剧情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之外,这部剧更值得探究的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立体呈现。
受害者家属应该怎样面对变故之后的生活?加害者家属应该如何被对待?律师为什么要为加害者做辩护?面对舆论洪流,媒体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立场?挖掘加害者背后的故事究竟有没有意义?
一个无差别杀人案的故事在第一集就慢慢展开,随着情节的推动露出一角一线。实际上,从第一集我也就可以发现,针对这个案件,电视剧主要布局了四个视角: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律师/媒体等相对中立的群体,加害者。
受害者家属一部分是激愤的,是可以对着加害者辩护律师做出泼粪举动的,另一部分则是男女主角这样,将伤痛掩盖在忙碌之下,过着看似正常的生活,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比较戳人的情节是,爸爸昭国进入儿子房间后,镜头以爸爸的视角对儿子的生活痕迹进行审视:落在地板上的玩具汽车,摆在桌子上的模型,以及摆放着的全家福……一点一点都是过去幸福的见证,把如今的表面克制撕裂开来,露出伤口。
除此之外,剧集对加害者家属的境况做了一定的刻画,案件发生之后他们的生活也彻底被改变。他们曾想过赔偿,但后来却发现那么多条人命他们根本赔不了,只能逃避、麻痹。刚巧最近在看是枝裕和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书中在讲述同为无差别杀人案件题材电影《距离》时曾提到一个观点,加害者家属具有非黑非白的二重性——兼具加害者和受害者的性质,他们很难唤起普通人情感上的共鸣。(不知道主创团队是不是对此部片子也有所借鉴)那么,加害者家属如何自处也就成了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加害者辩护律师代表的是相对中立的视角,他不被人理解却依然有自己的坚持,为的是保障加害者权益,希望加害者不在舆论中“被妖魔化”,同时挖掘背后的原因。估计到后面,媒体的定位也会与此大致相同。
挖掘加害背后的故事是否有意义?是枝裕和的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孕育这个加害者的是我们的社会”。以此来看,如果背后的故事具有社会意义,能够为社会提供一些预防措施,那么也是有价值的。至于电视剧中的加害者李晓明似乎还不想对外自白,也就有了后续的剧情发展。
P个S:贾静雯好美,不愧是我们的童年女神。
腾讯视频买下了豆瓣影片9.5分的台剧重磅之作《我们与恶的距离》,由贾静雯、吴慷仁等主演。
这部剧看简介就能知道,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这是一个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当事件发生,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怎么选择。
这部剧以2年前李晓明剧院枪击案为线索,展开了各种认为,排铺了各种各样的线人,有在事件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也有李晓明作为凶手的的家人房。
这部影片成功之处,一是反应了大众媒体抢头条抢收视率而忽视掉新闻事件本质以及背后的真像,观众真正的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少,这种内容一般是不会被播出的,但是这部电视剧它有强调的加入了这个元素。
二是这部电视剧它让我们真正定义或者是更加模糊了恶的意义,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义,其实我们会发现,根本就无法衡量,根本就没有定义,我们眼里似乎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大家看到一个事件只要受害者和施害者,本片的另一个角色王郅,作为刑事案件的律师,一直为社会“毒瘤”辩护,让社会对他的舆论谩骂很多,但他一直坚持,甚至跟妻子要离婚。
这个角色争议很大,我们会无非理解他,包括他的妻子,我们作为一个人,只是想保护自己爱的人,对于犯人是愤怒,是害怕,是排斥。但是王郅看到了更多,想到了更多,他希望从犯人行为上去看到犯罪更深层次的内容。
善后和预防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部剧当之无愧的9.5分!很值得一看。
《我们与恶的距离》真的有那么好看吗,具体是讲什么的?
故事主要描绘无差别杀人事件中,加害者与被害人各家属的心理状态。
取材社会问题不免有投机取巧和向观众强行灌输思想之嫌,不过还是很好奇编剧对于精神病人的社会管控的看法,如果没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只是罗列芸芸众生那真的没什么意义。制作上的话是不错的。
《我们与恶的距离》讲述的是2年前贾静雯与温昇豪这对恩爱夫妻,遭逢一起「戏院枪杀事件」意外痛失爱子,两人关系濒临崩解,人物性格也是前后反差。对台剧的印象一直是青春偶像剧,曾几何时,台剧也撑起了一片天,捧红了很多台湾偶像,像是这类揭露社会现实的剧还真的是少,可能我自己也关注的少。但贾静雯一直觉得演技很好,出演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深入我心,翻拍剧能得到大家的赏识很不容易了哦,而且现在她身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剧中的母亲角色痛失孩子的心情,我想更能消化并表达出来。
小娱儿来啦~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我们与恶的距离》主要讲述由一场无差别的杀人事件,延伸出几个不同立场的参与者,对这件事情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杀人犯李晓明让原本平静的家庭蒙上阴影,面对乌压压的受害人家属,父母惶恐地自问:“这么多人,我们要怎么道歉,我们要怎么赔偿?”
妹妹李大芝因这件事情两年无法走出阴影,不敢面对来自社会的指指点点,被父母逼着改名换姓,“以后谁问你,你就说你爸爸妈妈车祸死了,哥哥也死了,死三个人就好了,不能连累你也葬在这里。”
宋乔安,受害者的父母之一。儿子意外被杀,让夫妻二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即将分崩离析,女儿处在动荡的心理转变期,面对这样的情况她束手无策,在生活和工作的失衡中焦虑不安。
律师王赦,杀人犯的辩护律师,被受害人家属痛骂泼粪,回到家受到妻子的质疑:“你怎么做这种人的案子?”王赦希望未来的孩子能平安快乐的长大,所以想探究犯罪者的心理成因。
剧中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王赦的孩子在幼儿园被“不明人士”挟持,宋乔安得知消息后迅速拟订了三个新闻标题,其中一个为“精神病患伤人事件的回顾。”
现场,一位市民接受采访说:“我看到那个疯子啦。”一位中年父母说,那人就是神经病,和上次那个精神病罪犯一样啦…在这样的情况下,众人似乎默认了一个观点:不明人士=精神病=罪犯。
真相未明,事情提早有了定论,精神病患者被人当做怪物、犯罪分子。很多病情轻微的人都被强制送到了精神病院。人们似乎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仅凭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能精准、明确的给一个事件下结论,我们似乎都站在所谓好人的立场上。
这部剧可以穿透事件表面、撕下新闻标签,突破大众容易以“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盲点。最最重要的一点告诉大家:“好人与坏人没有一定的标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我们与恶的距离剧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我们与恶的距离剧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