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明王朝1566剧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明王朝1566剧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豆瓣评分很高的《大明王朝1566》中的剧情?
《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在湖南卫视首播,效果并不好,后改为网播后口碑逐渐发酵,豆瓣评分高达9.7分。
这部剧相对来说人物设定比较复杂,有时候会不适应剧中这种分不清善恶的人物关系,相信大多数人在看到最后心不不免有疑问,嘉靖帝到底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严嵩看着稀里糊涂的不像奸臣,赵贞吉站在徐阶这边又不像忠臣,徐阶是忠臣为何高拱对他评价并不好等等,让人越看越迷糊,越迷糊越激起深探的欲望,让人深陷其中。
还有就是本剧对大明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还原,涉及到内阁制,御前奏议制度,司礼监批红制度,让观众对明朝进一步了解。
最后就是本剧结局,坏人坏的可怜,好人好的悲惨。巨商沈一石想趁火打劫,贱买灾民田地,最后自焚而死。总督胡宗宪和严嵩父子搅和在一起,弄得自己两头不是人,最后被革职的下场。
《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好评神剧,跟历史是否完全相符?
《大明王朝1566》是著名导演张黎拍的一部电视剧,虽然早年在电视上播了几集便匆匆下架,但由于本身的制作精良,口碑高居不下,这些年还是能够吸引很多人去观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并不是完全遵循史实,很多地方有影视化加工的痕迹,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不符合史实的情节:
1、首先是剧中一个重要人物张居正的名讳出错,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但是《大明王朝1566》中变成了字太岳;
2、《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有一本《全唐诗》,实际上该书是清朝才出版的,所以胡宗宪不可能拥有该书;
3、为了剧情更好的承接和合理性,编剧让张居正进入内阁的时间提前了很多;
4、《大明王朝1566》中有个情节,下人因为海瑞是回族,给他送饭时没有放猪肉,但实际上海瑞并不是回族;
5、极度美化了严嵩的门生胡宗宪,这也是该剧为很多人诟病的一点,胡宗宪确实是抗倭名将,但他也是弄权贪污的严党一员,在剧中却被描写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一身正气,过于美化和标签化了;
电视剧要是完全跟历史相符就不叫电视剧了,也没有多少看的价值了,那就是史书或者叫纪录片了。
电视剧做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有着许多传统文化载体应该固有的属性,比如传播正能量,比如尊重历史等等。
我以为,电视剧关键在剧这个字,电视只是不同的变现形式,电影也一样,还有书籍等等。所以电视剧既然是戏剧的继承者,或者说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了改编历史,虚构情节的自由。
所以,电视剧《大明王朝》肯定有好多地方与历史是有出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传世之作,永久流芳。
最大的故事基础:改稻为桑,历史上有,不过不是嘉靖年的事情,而是朱元璋的事情,况且那时候改稻为桑,进行的非常顺利,朱元璋命令田10亩者,必须有1亩半种桑,三亩种棉。政府予以税收优惠。
1521年,15岁的朱厚熜捡到了大明王朝的帝位。
当皇帝,有些人靠打赢,有些人纯躺赢。命运眷顾朱厚熜,养成了他的任性。
明武宗朱厚照无子,驾崩后,皇位继承成了大问题。奉命拟遗诏的内阁杨廷和等人,从宗法、血缘的角度,选定了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作为继承人。
杨廷和没有暴露出来的想法是,选一个年仅15岁的幼主,符合老臣们的利益。
但谁也想不到,躺赢的朱厚熜并不好控制。
这位后来的嘉靖皇帝,一即位,就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礼议”。
在当代人看来,大礼议是很无谓的一件事。说白了,就是朱厚熜一定要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父母,大臣们非要他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叔叔婶婶。
就因为这,皇帝和文官集团刚了好几年。
没办法,正统性是皇权稳定的根基,所以帝国最高层常常为了莫名其妙的正统问题,争吵不休,我们试着理解一下吧。
在君臣正面刚的过程中,内阁首辅杨廷和四次封还御批,态度强硬到皇帝毫无办法,只能以“朕不当这个皇帝了”相要挟。
渐渐地,天生是权斗高手的朱厚熜,摸到了与臣属斗争的门道:拉拢一派打另一派,在文官集团中培植、分化出不同的集团核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明王朝1566剧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明王朝1566剧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