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视作品进行叙事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影视作品进行叙事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一部电影呢?
分析电影是一种很专业的工作,其中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两种不同的方式,文本分析法就是将电影从“主题”,“视听”,“人物”和“叙事”这几个方面对一部电影做解构,这样可以更清晰的看到电影更细节的东西。
在评价一部影视作品时,剧情的逻辑性应该占到什么样的重要性?
一部影视作品,要考虑的方面大致有,矛盾是否强烈、主题是否鲜明、音画搭配是否完美、演员发挥是否到位等等一切。不同的观众对于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有因人而异的标准。
单论逻辑性的评判,可以用是否严谨、是否新颖、是否被接受、逻辑冲突点布局是否合理等等来评判。逻辑严密,所追求的是人物行为和剧情设置接近日常行为处事规范,甚至于高于生活常态的强逻辑。这也就是为什么指向清晰、推进紧凑、主次分明、顺序新奇的警匪片总是获得高票房、高口碑的原因。而制作精良的美国大片在短期的超强视觉体验后,会被同定期的逻辑性良心大片反超。逻辑冲突点布局合理的影视剧,总会成为爆款,或是日后被仰望的教科书。
讨论这个命题的时候,不自觉将家庭伦理剧和青春偶像剧的受众推为重点分析的位置。以上两种剧别,以强烈情绪为特征,以稳固收视率。仔细分析后会发现,以为的涨高矛盾是以弱化甚至丧失逻辑性为代价。小部分的不合理,含有逻辑硬伤的冲突经历过一定的积攒之后,从生活场景中而来的观众本来希望获得近乎生活或者高于生活的快感和释放,反而经历自己内心的评判后,会得出反感的结论。
热播的电影《二十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更像是很难串联起逻辑的纪录片,平淡中自发感受镜头语言,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和主题大于电影本身,可能观众很难为票房埋单。单个篇章主题不够明确,素材不够充分,纯摄影镜头较多,艺术化程度高等等因素之下,家国情怀和同胞苦难,本身自带强逻辑,根据每个观众产生共鸣的不同程度而影响观感。
再举一个范例,最近大火的90后小花孙怡和热推鲜肉邓伦主演的电视剧《因为遇见你》,就因为剧情冗长、逻辑全程不在线而引发了粉丝边观剧边吐槽的现象。可以说,一部逻辑停留在简单模仿90年代低端韩流影视的层面,难为主演用颜值撑起整部片子。虽说青春偶像剧本就不应该逻辑严谨,不然偶像无法发光,但逻辑过弱,影视作品也会很快速转移到被遗忘口水剧的垃圾堆里。
电影虽然是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之一,但是却早已吸收了许多传统艺术的结构和形式,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是“叙事”类电影,还有很多诸如音乐剧,歌舞剧,纪录片等形式的电影存在,因此,题主所说的“大部分电影”是不是就太笼统了些呢?那么就仅叙事电影而言,剧情的逻辑性到底有多重要呢?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所谈到的,看过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叙事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实验电影或者歌舞剧。那么就叙事电影而言,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由此可见,叙事电影中的故事就好比一台机器的机械零件;情节就好比一台机器的装配,合理的装配才能使得机器运作;而叙事就相当于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为机器提供电能。这样比喻,我们就能体会到叙事逻辑在电影或是在评价电影中的重要性了!
举个例子,就像所有拍拿破仑的人生的电影都是叙事电影,且都是大差不差:他的出生,权利的提升,法国大革命还有它相应的结果,以及厄尔巴岛的流放。对于这样的电影而言,您觉得叙事即剧情的逻辑性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没有给“机器”提供稳定的电能,想必就跟一堆废柴一般没什么两样了。
但是,同样的故事如果按照不同的叙事方式组织和安排,那么将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比方说电影开头就拿拿破仑在厄尔巴岛度过最后时光做叙事,通过一系列的回忆,来叙述整个故事,这在很多电影里(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或是日本电影很常见,就像我们小学作文学的”插叙“或是”倒序“);也可以从拿破仑的出生开始,带领观众从时间顺序参观他的一生。一部电影可以通过”全知视角“来从任何一个可能的角度来展现所有叙事,也可以用”限知视角“视角对一个人或者一小件事物来进行讲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影视作品进行叙事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影视作品进行叙事分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