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视作品与戏曲作品区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影视作品与戏曲作品区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这句话出自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创作于1922年,讲述了一个陌生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终身的痴情写成长信,向她爱了一生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的绝望爱恋。这本小说先后两次被搬上银幕,1948年曾被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改编出品,2005年又被中国的徐静蕾再度导演。三部时间跨越了近百年的作品所呈现给我的感觉还是较为不同的,但我更多想对原著和徐静蕾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电影与原著相比,除了保留基本情节,其余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动。首先,两者的故事背景不同,由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维也纳变成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北平,故事情节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而原著中主人公居住的楼被改成了四合院,使背景更为本土化,可以看出徐静蕾有意识地将故事安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中。并且将《琵琶语》贯穿电影始末。琵琶在中国象征着苦情幽怨,巧妙地契合了主人公凄婉的情感,为电影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氛围。
其次,主人公身份由原著的小职员改成女大学生,这除了与故事背景更匹配之外,还与导演的文化背景有关。电影中特别安排了一个主人公街头游行的情节,为日后表现她大胆激进的行为举动做铺垫,同时,女大学生的身份与最后她沦落风尘变成交际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另外,女主人公后期在原著中的身份是卖淫者被改为交际花,我想这也是与观众群体的制约有关。
再者,原著的题材较与众不同,为书信体,对于很多故事的细节并没有进行具体描述,主要侧重心理描写。而电影与小说的载体不同,更多依靠画面和事件呈现故事,相比小说更为具体,但主人公心理只能由观众 依据演员的行为眼神自行体会。这两者的不同既是其长处也是其不足,并不能绝对地判定何者更胜一筹。
最后一点也是差别最大的一点是茨威格和徐静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不同的意识流露。小说以男性视角写成,茨威格并不是男权主义的捍卫者,反而很同情女性,但与生俱来的男性主体地位让他不可避免地在文中流露男权意识。而陌生女人愿意用一生,无欲无求地来爱作家就已是用一个女人的牺牲来实现男权意识的表现。电影的导演徐静蕾是新时代的女性,纵使女主人公仍保持小说中的痴情,但有时候思想却显得矛盾,不由自主地自怜自哀以及无意识地对男性进行批判谴责都是导演女权意识的体现。例如,小说中写“仆人告诉他,在他外出期间曾有两人来访,还有他的几个电话”,而电影中改成了作家一进门就主动问管家“蔡小姐有消息吗?朱小姐呢?”这个细节突出了作家风流的形象,而在小说中毫无体现。由此看来,电影有意无意地将作家的风流体现出来,也是导演女权意识的自然流露。当女主人公将身心献给作家时,小说描写道:“我听见你的呼吸,贴着你的身子,感到自己挨你那么近,在黑暗中流出了幸福的泪水”,而电影里女主人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满心欢喜地将自己埋头到枕中。这两处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感动且充满感激的,而电影中更多的是一种满足,这仍是茨威格和徐静蕾两种不同意识的流露。
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差别之大不仅在于创作者,而且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相关。每一部作品都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而茨威格和徐静蕾版本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亦是如此,对于二者的认识我想自己也还未体会透彻。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基于文学的思想进行改编,而如何将文学更好地呈现在银幕上仍需深入研究。
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但又相互需要的艺术作品,电影文学剧本的存在使电影更具有文学气息。理论上来说,所谓电影文学剧本,主要是运用电影思维进行银幕形象创造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影片的总体创作过程中,它是首要环节。它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它的主要题材内容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冲突,它的真实构思方式为利用再现虚拟以及模拟,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等将内在意思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法。由电影文学剧本拍摄成的电影与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然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来回答一下吧,正好也闲着。关注过林影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一直赞成的观点是一部电影和一部文学作品相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两者也都分好和坏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1.无论是电影也好,文学作品也好,最终的形式都是通过向我们传递一些信息,可能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些知识,从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或者说灌输一定的道理,让你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从这个点出发,我们再来看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就是顶多文字加图片,而电影却更加的丰富,文字,图片,动画还有声音。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接受信息越形象,越生动,映像也就越深刻!
2.正如问题描述的那样,现在的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很多人就不干了,特别是那些读过原著的人,甚至大骂,什么垃圾改编。不可否认无数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完全是两个样,甚至可以说low得一逼,但这么多经典和成功的改编你又看过吗?就拿大家都知道的色戒来说吧《色戒》来说吧,我看过原著也看过电影。我在张爱玲的笔下看到的更多的关于于女人,爱情这些方面的东西。但是看李安的电影,让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社会革命,人生价值这方面的东西。推荐可以去看下,我在林影寺也写过专门的影评和提供了完整版资源。
3.现在很多人一说到电影和文学作品就会说什么电影就像快餐,好吃而没有营养,而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好好的拜读和继承,还有就是什么电影让人只顾一时的消遣,太多的影视信息冲击让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文学作品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有助于培养自己思考的深度等等,反正就是这一套。信息的泛滥让人深入思考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确实是存在的,但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和文学作品又有什么关系。你接受什么信息以及怎样思考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好吗,如果硬要说电影注重视觉化的冲击让你减弱了思考,只能说你不懂电影也没有思考能力喽!
4.再说下其它的吧:交际 古代那些文人骚客可能会一起探讨一下文学作品,再加上一些书信往来,彼此秀秀文采,加深下感情,现在呢?如果某个人遇到人就谈论那部文学作品文采怎样,各种的描述又是如何如何的好。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傻逼,因为别人可能压根就没看过,从文学作品出发根本就找不到共同话题。如果你说电影那可能就不一样了,反正我是经常听到身边的人一起讨论最近又上映了什么新电影,或者说那部电影又怎样怎样,因为对于一些好的,新上映的电影大家基本都是知道的,处于同一个频道自然能够更好的聊起来对吧!还有现在很多人泡妞,约对象什么的电影也是一个好东西对吧,那你见过有情侣一起说约着去深入探讨一下某部文学作品的吗?所以,电影现在已经慢慢演绎成文一种“社交货币”,在大众群体中它的价值甚至是超多了文学作品的。
5.所以多读书没坏处,多看电影也没什么坏处,文学作品现对于电影区别可能更对的是你对它的态度吧,来林影寺一起看更多有深度的好电影。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却有着相通之处。
1.出现时间不一样。
世界上的第一步电影是《火车进站》,就是拍了一小段火车进站的画面,黑白色,没有声音。
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一时期,电气化大发展,标志着人类走进了电力时代。电灯、电话机、留声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初的电影并不是艺术,跟留声机差不多,只是把场景录制保留下来的工具而已。
文学出现的时间比电影早的多,大概跟人类历史,或者说人类的语言历史同步。人类最初劳动时喊的口号,或者用来表达感情的歌谣,以及用来祭祀的咒语等都可视为口头文学作品。
从时间来说,文学作品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所以更加成熟。电影现在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2.艺术包含的范围不一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言志抒情,我们常见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题材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文学作品对比一般的语言更有感染力,比如仓央嘉措的诗,李白的诗,小说作品如《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戏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些文学作品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就包括了文学作品,比如电影的剧本,就是文学作品。除此之外,电影还涉及到摄影、绘画、表演、服装、计算机技术等其他领域。
3.给人的体验不一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影视作品与戏曲作品区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影视作品与戏曲作品区别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