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影视作品讲述捻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有影视作品讲述捻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僧格林沁不是中了捻军张宗禹的计策被张皮更杀死的吗?为什么电影宋景诗的黑旗军杀死的?
电影总归是电影,和历史事实不太一样。1955年拍摄电影《宋景诗》的时候,对于捻军、黑旗军、宋景诗等的研究尚未有细致深入,因此电影和历史事实有一定的偏差。
《宋景诗》是在历史的基础之上进行编剧、拍摄的电影,不能完全和历史真实重和。(《宋景诗》中僧格林沁剧照)
1864年11月,太平天国失败之后,赖文光、邱远才等人率领2000-3000人马北上于捻军张宗禹等部汇合,组成新的捻军,推赖文光为首,张宗禹等人为辅助,在河南、湖北边界聚集被打散的太平军和捻军部队。
1864年,僧格林沁率军进攻捻军,捻军在击退清军之后,由河南境内向山东境内转移,僧格林沁一路尾追不舍。
1965年1月28日,捻军渡过河南鲁山的沙河后回头猛烈进攻僧格林沁的先头部队,僧格林沁部损失惨重,他本人也幸亏部下救出。2月中旬,僧格林沁的先头部队又被捻军伏击。经过两次伏击之后,僧格林沁在思想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捻军的力量不可怕,每次伏击都对他的部队损失较小,此后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大胆起来。
捻军其实想进入陕西,被清军阻隔,在1865年1月底到3月底的这两个月中一直在河南兜圈子,捻军一直被清军穷追不舍。有鉴于此,捻军在三月底进入山东境内,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紧急尾追到山东境内。(《宋景诗》中宋景诗剧照)
其实清军一直认为,不断进攻捻军使得捻军不能召集更多的民众参加,在清军的不断进攻下,捻军的势力会逐渐缩小,从长远来看,捻军必定被消灭。
1865年5月10日,捻军渡过运河到达山东、河南交界地带。1855年,黄河在河南考城(属于兰考县,兰考县是由兰封和考城合并而成)决口,在河南濮州、范县、山东郓城一带形成河叉地带。经过十年的沉淀,此地聚集了很多流散的农民,也有很多被打散的捻军也在此讨生活,没有活路的农民太多了。(《宋景诗》中清军聘请了洋枪队对付黑旗军,历史确实如此,黑旗军惨败于清军和洋枪队的配合上才投奔捻军)
捻军到达此地之后,该地的流散捻军、农民有几万人参加了捻军大部队,捻军的整体力量一下子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清军僧格林沁是没有想到的。
在张宗禹的率领下,决定在高楼寨设伏痛击僧格林沁的部队。此时宋景诗带领的黑旗军本来和张宗禹率领的捻军汇合了,由于形势,再度分开各自发展。1865年初,宋景诗的黑旗军从江苏入境山东,配合捻军作战。宋景诗的黑旗军和部分捻军诱使僧格林沁进入捻军大部队的包围圈。
看来,你对僧格林沁这位清军将领颇有兴趣。
僧格林沁(1811~1865),清军将领,曾因消灭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二支部队而深受清廷奖赏,1865年在山东曹州(即今天的荷泽),被捻军包围在高楼寨,后在突围过程中,被捻军张皮绠斩杀,时年55岁。
至于电影,因为编故事的需要,而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亦属自然,只是你自已不要搞错就可以了。
《宋景诗》是我国电影历史上著名的战争题材经典,场面宏大,内容朴实,故事讲述流畅,尤其演员阵容豪华,崔嵬最为大导演出演宋景诗,他本身会武术,做过地下工作,参加过反扫荡,有着深厚的生活体验;扮演他二弟的陶金也是超厉害,其参演主角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家喻户晓。戏剧有些演绎也是情有可原,在事实上创造也是正常,而且黑旗军在当时确实属于一股强大的力量,与其他捻军部众相比成建制,战斗力也是勇猛。宋景诗其人也是传奇,最后不知所去,算是得了善终吧。
影视剧自然要改编,清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僧王被一个无名之辈杀了,这样的死法引不起影视效果,相反死于黑旗军,可以表现黑旗军的勇猛和僧格林沁被正义处死的结局。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他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不一般,是蒙古族中的贵族,并且大多数和成吉思汗有关系。僧格林沁确实是成吉思汗的弟弟的后人。不过出身高贵但是命运不济,他这一支沦落到了要给他人牧羊为生。
不过僧格林沁最后时来运转,他的同族叔叔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无子,而这位郡王是道光的妹夫。道光帝不忍心让妹妹绝后于是下旨为为妹夫挑选继承人,于是僧格林沁被选中,从一个穷小子一跃成为皇帝的外甥,堂堂郡王。
僧格林沁是清朝后期少有的还能带兵打战的满蒙将领,因此倍受道光咸丰的重用。
咸丰五年,僧格林沁带兵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后来击退英法联军,立下大功。
此时山东直隶河南一带捻军起义非常严重。朝廷特意调僧格林沁前往镇压。僧格林沁率军多次打败捻军,不过自己损失也很严重。同治四年,僧格林沁中了捻军圈套,被引到山东曹州高楼寨捻军的埋伏中,经过血战,僧格林沁逃出重围,但是人困马乏,在曹州的吴家店受伤最后被捻军的一名士兵张皮绠杀死,时年五十五岁。
僧格林沁的战死,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从此清朝失去了最后一块国之柱石。
僧格林沁灭林凤祥,杀捻军首领张乐行,为何死在一少年手里?
有道是:瓦罐不离井沿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僧格林沁是清末一代名将,被封王爵,赏三眼花翎。
僧王不光是打太平军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还抗击英法联军,其中大沽口保卫战,一战打出大清国威,扬名中外。
一八六零年,也就是咸丰十年,僧格林沁带领一万多人赴山东准备剿灭捻军。
一八六五年五月,即同治四年,僧格林沁中了捻军诱敌深入之计,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被捻军包围。
五月十九日,僧王突围,逃到曹州西北吴家店时,受伤坠马,被捻军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张皮绠斩杀。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举国震动。
八年之后,山东巡抚丁宝祯派人捉住张皮绠,张被凌迟处死。
大人物死在不知名的小兵手里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比如三国时期的孙坚,明朝抗倭援朝总指挥李如松,都是以统帅之身死在乱军之中。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僧格林沁,比刚才提到的两位稍微好一些,虽然也是被小兵斩杀的,但是有名字,叫张皮绠,是捻军的普通士兵。
说起僧格林沁,似乎大家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历史课本里他是剿灭太平军的刽子手,影视剧里他是引狼入室的笨蛋,但事实上呢?
明离子说,也许他镇压过农民起义,也非汉族出身,但这些都不能否认他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功绩,他打赢了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给予欧洲联军重创,取得局部胜利的战役,算得上是民族英雄,爱国将领。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道光五年,袭封郡王爵位,被辞御前行走,历任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务。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奉命镇压天平天国,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虏林凤祥和李开芳,因军功晋封亲王。
很多人因为这件事全盘否定僧格林沁,说他双手沾满了农民军的鲜血,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镇压过太平军,只因此否定僧格林沁,实在是有些不公平。
因为就在咸丰九年,英法联军第二次从大沽口登陆,此时的大沽口的守将正是僧格林沁。
面对船坚炮利的洋鬼子,僧格林沁没有丝毫畏惧,他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奋起抵抗,打惯了顺风仗的英法鬼子一时懵逼,被僧格林沁打的措手不及。
此役,僧格林沁率部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英国海军司令赫布本人也身受重伤。
僧格林沁自小爱好习武,特别擅长骑射,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26代孙。他在后来的战争,尤其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之战斗中为清政府立下了许多功劳,成为晚清著名将领,但最后却死在一个少年捻军之手。
大沽口战役
1859年,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痛击英法联军,击毁敌军舰船10多艘,打死打伤敌军500人。这是晚清政府对外为数不多的一战。1851年,捻军开始在南阳等地聚众起义。1855年,黄河决口之后,大批流离失所的灾民因为无家可归,纷纷参加捻军。1860年,捻军势力发展到了直隶,山东一带。
大败太平军
早在1855年时,僧格林沁在与太平天国北伐军战斗中,大败太平军,并生擒了林凤祥和李开芳,从此一战成名,被晋升为亲王。于是清政府派他前往山东剿捻。在剿捻初期,僧格林沁凭着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率蒙古骑兵联合5省兵力,多次击败捻军,使得捻军遭受重创。在随后的几年里,僧格林沁接连得胜,并且俘获了捻军盟主张乐行,将他凌迟处死。
可是捻军并未就此被打垮,而且在逆境中展现出了足够的韧性,这使僧格林沁很为郁闷。1865年,见捻军问题迟迟未解决,清政府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上,协助僧格林沁共同剿捻。身为满清贵族的僧格林沁对朝廷派一个汉人将领来指手画脚,非常不服气。为了争得头功,僧格林沁于是加快进攻速度,企图赶在曾国藩赶来之前,剿灭捻军。捻军将领张宗禹在交战中渐渐的看出僧格林沁急功心切的战法,于是精心设下了一个伏击圈,以报叔叔张乐行被杀之仇。
最终身死
经过几次突围没有成功,反而随身亲信在突围时被杀,自己也身负重伤,僧格林沁于是气急败坏地决定率部发起一次绝命突围,然而突围到吴家店一带时,因为伤势严重,只得在一片麦田里潜伏了下来。张宗禹命令部队缩小包围圈,并进行地毯式搜捕,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终被年仅16岁的捻军将士张皮綆,发现一个身着黄马褂的清军将领。他飞奔上去,一刀便结果了那人的性命。随后取下帽,珠和花翎穿戴在身上,回到军中,经确认,被张皮綆所杀的清军将领就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在沙场征战了这么多年,最终死在少年捻军手里,主要是犯了兵法大忌“急功心切”之故。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影视作品讲述捻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影视作品讲述捻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